2025
六月

23

31

【通谕全文】| 第四章:整体生态学(#137-#162)

1231231

第四章 整体生态学(#137-#162)  

137. 既然万物是紧密地息息相关,要解决现今的危机问题,需要有全球性的 全方位愿景。所以我建议我们共同探讨一种包括明确尊重人类和社会层面的整体生态学,及其某些构成要素。 

I. 与环境、经济和社会相关的生态学 

138.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成长环境的关系。这必然要思考和讨论生活和社会 生存的必要条件,并需要坦率地质疑某些发展、生产和消费模式。万物互有关连,极其重要,毋须多说。时间和空间不是互不相干的,即使是原子和亚原子 粒子也不是单独存在,可以个别研究的。正如组成地球的不同层面──物理上、 化学上和生物上的──彼此之间也是互有关连的,生物物种之间也是如此,它们属于一个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探索和明白的网络的一部分。许多生物都共享某 种优良的基因密码。由此可知,将知识切割,将零碎的数据独立处理,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行为;唯有将所有数据重新整合,才能呈现更宏观的现实愿景。

139.  当我们谈论到「环境」,真正说的,是一种关系,它存在于大自然和我们 身处的社会两者之间。大自然不可能被视为与我们无关,或只是我们居住的处 所。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只居住其内,而且不断相互影响。若要追究某 特定地区受污染的成因,需要研究其社会、经济、行为模式,以及掌握现实的方式。鉴于环境变化范围的相异,已经无法针对各个问题去寻求明确精准的答 案。基本的问题,是考虑到大自然体系本身及其与社会体系的交互影响而寻求 整体的解决方案。我们并非面对两个分别属于环境和社会的危机,而是一个同 时包括两者的复合式危机。因此寻求解决方案的策略应该面面具到,能对抗贫穷问题,恢复遭遗弃者的尊严,同时能保护大自然。

140.  在评估一项具体计划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时,需要考虑众多不同的因素,所以必须让研究人员能发挥所长,促进彼此的互动交流和确保广泛的学术自由。持续不断的钻研应有助我们更认识不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因而构成了今日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更大单元。我们研究这些系统,不只是为了善用

它们,也因为它们除了可供使用外,亦有其内在价值。每一生物,都是天主的 受造物,本身就是美好的和值得欣赏的;同样地,和谐共处的不同物种也是如此,共存于有限的空间形成一个系统。虽然我们未必能经常意识到,人之所以 能存在,亦有赖这些较大的系统。我们要想到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影响:二氧化碳扩散、净化水源、控制疾病和疫症、肥沃土壤、分解废物,以及达到其它 许多我们遗忘或忽略的各种功能。若意识到这一切,很多人便明白自己是生活和行动于一种预先赋予我们的实存环境中,它先于人的存在和能力。因此,当我们说到「可持续使用」时,必须考虑到每一个生态系统在其不同地区及层面 的自我再生能力。

141.  经济增长有助于产生可预测的应对和某种程度的标准化,其目的是简化程序,减低成本。这显示我们需要有「经济生态学」,务求以开阔的眼光看待现实。事实上,保护环境是「整体发展过程的一部分,不能单独考虑。」我们急需一种人文主义,它能将包括经济在内的不同知识范畴连结起来,以为一个更完整及有整合性的愿景服务。现今,对环境问题的分析,不能与对人、家庭,与工作相关,以及城市背景的分析切割,也不可与个人如何自视自处切割。反之,这将影响个人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社会交互作用的各个领域之间,也互有关连,正好再次印证「整体大于部分。」

142.  若万物是互有关联,一个健全的社会机制必定会有一些有助于环境和众 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每次违反团结互助和公民情谊,便会对环境造成伤害。」从此角度来说,社会生态学必然是机制性的,并逐渐扩展至整个社会。它源于最原始的社会群组──家庭,延伸到较大的地区、国家乃至国际团体。在每一社会阶层内及各阶层之间,各种机制的发展调整着人际间的关系。任何机制的削弱会造成负面后果,例如不公义、暴力、失去自由等等。不少国家的机制效率相对较低,结果给人民带来更大困难,但是同时有些人却正因此从中获 利。不论是在国家的行政体系、公民社会的不同层级或个人间的关系,不守法的状况愈来愈普遍。完善制定的法律,仍是死的条文。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仍能希望有关环境的立法和规定真正有效用吗?举例来说,我们都明白,有些国家虽然有法令明文规定保护森林,但却沉默地注视着不断违法的乱砍滥伐。再者,在某一地区发生的事情,对其他地区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富裕社会的吸毒问题,造成较贫困地区的运毒行为持续增长,而那些较贫困地区则充斥着贪污腐败、生命受到摧残,且环境不断恶化。                                  

II. 文化生态学 

143.  除了大自然遗产之外,同样受到威胁的,有历史、艺术和文化的遗产。这些遗产属于每一个地方共有身分的一部分,是建立一个适合居住城市的根基。这不代表要拆除老旧建筑,另建新城巿,而是要更加尊重当地环境,即使不一定吸引人到该处定居。甚至,我们需要融合每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及建筑,以保存其原有身分。广义而言,生态学亦包括保护人文文化宝库。更确切地说,它要求在研究环境问题时,要同时关注本土文化,促进科技语言和人文语言的交谈。文化不只是继承过去,更重要的,是一个活生生、具有动力及共 同参与的当下现况,是我们重新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时,不可或缺的一环。

144.  人类的消费主义心态在现今全球化经济结构的推动下,令不同的文化变得千篇一律,又压缩人类丰富而多样性的文化遗产。若试图借着统一规格或技术性的干预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只会轻忽本地问题的复杂性,而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所有当地人民积极的参与。一些解决问题新的方式仍在研究中,未必适合用于当地,不能由外引进;解决问题新的方式,应基于当地文化的需要。既然生命和世界都是有动力的活实体,我们爱护世界也必须又灵活又要有动力。纯粹的技术性解决方案,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进而引发更严重的潜在风险。我们需要尊重各民族和各文化的权利,并且了解各社会团体在历史中发展 的过程,而这过程需要生活于当地文化背景的人们持续积极参与。生活质量的概念,也不可能由外强加诸于当地人民,因为生活质量,必须在世上各人类群 组自己的文化标记和风俗习惯中来理解。 

145. 许多环境的过度开发及环境的破坏,不只耗尽本地社会赖以为生的资源,同时令长久以来塑造文化身分及赋予生活和团体意义的社会结构解体。文化的消失与动植物物种的消失相比,同样严重,甚至于更严重。一种与单一的生产 模式串连,而且是强加于人的生活方式,与改变生态系统相比,同具危害性。

146. 由此看来,必须特别照顾和保护原住民团体及其文化传统。他们不只是诸多族群中的一个少数族群,尤其是在推出的大型计划影响其安身立命的土地时,他们更应该是主要的协商交谈对象。对原住民而言,土地不是商品,而是天主和安息于该处的祖先所赐的礼物──是他们必须与之互动的神圣空间,为保持他们的身分和价值观。他们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他们就必定给予土地最好的照顾。然而,在世界多个地方,原住民团体已受到压力,要他们放弃 自己的家郷土地,转让给农业或矿业的发展计划──毫不顾及大自然和原住民文化的逐渐崩溃。

III. 日常生活的生态学 

147.  真正的发展要尽量包括整体性改善人类生活的质量,这就需要顾及人生活的周遭环境设施。环境设施影响人的思考、感觉和行为。在我们的房间、家里、职场、小区,我们以身处的环境表达自己的身分。我们尽全力适应环境,但当四周环境是杂乱无章,秩序失控,充斥着噪音及不美观,如此过度的刺激使人难以找到全然而喜悦的自己。 

148.  某些个人和团体展现出的创意和主动真令人赞赏,针对环境的局限性,他们减缓四周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又学习在混乱及不稳定中调整自己的生 活。例如:在一些地方,虽然建筑物的外墙失修,人们仍注重打理自己的居室 住所,或从睦邻关系中得到满足。有益身心的社交生活可令看似不理想的环境增色不少。有时,穷人虽然面对不少困难,反而更能将人类生态学身体力行。 若能发展亲近而温暖的人际关系,若能建立小区团体,又若能从团结和有归属 感的网络得到支持,人的内心因而感到踏实,足可弥补环境的限制,并舒缓高密度住宅区带来的窒息感。如此一来,任何地方也可由人间地狱变成人可活得 有尊严的乐土。

149.  在欠缺和谐,开放空间或融入社会机会的地区,赤贫会使人们变得冷酷无情,而导致各种残暴行为,或引起犯罪组织的非法掠夺。特大城市的邻里关系是不稳定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经常经验到人口的过度密集和互不相识,可能产生一种漂泊流离感,进而滋生反社会行为和暴力倾向。无论如何,我不得不重申,爱的力量更大。不少人在此情况下仍可编织归属及团结共融的网络, 将人口的过度密集转化成团体内共有的经验:推倒自我中心的高墙,跨越自私 自利的藩篱。此类团体获得救援的经验常能激发创意而改善大厦或小区的关系。

150.  既然生活空间和人类的行为是互有关连,那么,建筑师在设计大厦、小区、公共空间和城市时,需要参考不同领域的数据,以能帮助我们认识人们的 思考过程、象征性语言和行为方式等。只追求设计的美感,尚嫌不足;更加珍 贵的是,我们能为另一种美善効劳:人的生活质量,人对环境的适应力,及人彼此间的相处和互助。由此可见,在城市规划时,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意见,这是多么的重要。 

151. 城市使我们安居及聚集,我们也需要保护其中的公共区域、显著地标和城市景观等,因为这一切加强我们对城市的归属感、落地生根感和「家乡的感 觉」。将城市的各部分妥善地统合起来是重要的,让居民有整体感,而非禁闭于一个小小区内,并无法体会整个城市是与所有人共享的空间。在作出可影响市区或郊区地貌的介入之时,应考虑如何整合不同的因素,因而对本地居民生 活形成一致且有意义的框架。近人不再被视为陌生人,而是大家共同致力创建的「我们」的一部分。基于同一理由,能在市区和郊区拨出一些受保护的保留 地,免于人为干预而经常改变,是颇有帮助的。

152.  在世界很多地方,不论是在郊区或大城市,房屋供应不足同是严重问题, 因为国家财政预算只能照顾到其中一小部分的需求。不只是穷人,亦包括社会很多人士,想要拥有自己的房屋都是相当困难的。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关 系到个人尊严及家庭的成长。这是人类生态学的重要议题。在某些地方,临时搭建的简陋小屋形成的市镇如雨后春笋地相继出现,我们需要发展这些小区,而非将其夷为平地或取缔。穷人居住在卫生条件不足的贫民区或危楼,「倘若 有需要迁徙他们,为免百上加斤,就应该事先向他们充分解释,提供合理的住屋选择;更应让受波及的民众参与整个过程。」同时,将老旧小区融入城市时应灵活而具创意。「若能克服令人瘫痪的猜忌,把不同的人融合起来,又让这融合变为发展的新因素,这样的城市是多美丽啊!若城市在建筑设计方面能 有充份的空间让人会面,便于彼此认识,这样的城市是多么有吸引力啊!」

153.  经常令使用者深受困扰的城市运输系统,与居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密切。不论是一人使用或共乘的大量车辆,充斥着城市的大街小巷,交通拥塞、污染水平上升,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能源,以致不得不兴建更多道路和停车场,令城市景观惨遭破坏。不少专家都同意应优先发展大众运输系统。然而,除非运输系统本身作出重大改善,否则一些必要的措施未必能轻易取得社会的认同。很多城市居民被迫忍受因交通工具的拥挤、不便、班次稀少和缺乏安全性等等所造成有失尊严的情况。

154.  对人性尊严的尊重,相对于人们在城市中被迫忍受的嘈杂繁乱,经常互相矛盾。但是,我们不可因此忽略郊区居民的生活情况,他们感到被遗弃和被忽视,无法得到必需的服务,而某些劳工备受奴役,没有权利,甚至没有希望 过着更有尊严的生活。

155.  人类生态学亦指向另一意义深远的现实:人类生命与道德律的关系。道德律铭刻于我们人的本性内,为缔造一个更具尊严的环境,有其必要。教宗本 笃十六世提及「人的生态学」,就是基于「人也有他必须尊重及不能随意操纵的本性」的事实。为此,必须要承认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直接与环境和其它 生物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必须接受我们的身体,视它为天主赐予的礼物,才能领受和接纳天父所恩赐的世界,视之为我们共同的家园。若我们认为对自己的身体有绝对权力,则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对万物亦享有相同的绝对权力。学习接受我们的身体,照顾它,尊重它全部的意义,才是真正的人类生态学之必要元素。另外,也须要珍惜自己身为女性或男性的身体,为能在我们接触异性时,认出自己不同的身分。这样我们才能喜乐地接受另一男人或女人 这份特殊的礼物──天主创造的受造物,使男女能彼此充实丰富。「因不懂得 如何面对,而要求消除性别差异」不是健康的态度。 

IV. 公益原则 

156.  完整的人类生态学与公益此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公益是社会伦理道德核心及合一的原则,是「让私人及团体可以充份而便利地玉成自身的社会生活 条件的总和。」

157.  公益是基于对人本身的尊重,连同人基本的及不可剥夺的权利,以达至 他或她的全人发展。根据辅助原则,公益也要求达到社会的整体福祉和当中不 同群组发展的配套措施。在各群组中,最突出的是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

最后,公益要求借重某种秩序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安全。若不特别关注分配正义,则无法建立秩序。一旦违反分配正义,暴力必随之出现。作为整体的社会,特别是各个国家,有责任捍卫和推广公益。 

158.  在现时全球化社会的情况下,不公不义,屡见不鲜,越来越多人被遗弃,并被剥夺基本人权,公益此一原则立即成为一个呼吁及选择,要世人精诚团结,以及要优先关爱最贫穷的人,此乃理所当然及意料中事。为作出此项选择,需 要认识大地资源普遍性的终向,然而,正如我在《福音的喜乐》劝谕 123 中提到,要受到信仰最深刻的启迪,才能明白穷人也有其极大的尊严。我们只需环顾周遭现实,便可了解,时至今日,为了有果效地实践公益,选择优先关爱穷 人是迫切必要的基本伦理。

V. 世代之间的公义 

159.  公益的概念也扩展至未来的世代。全球经济危机是惨痛的教训,它突显出大家对共同的终向──也是我们后代必须面对的终向──一知半解,所带来 的害处。要有可持续的发展,就不可能排除世代之间的精诚团结。当我们开始 想到会留给子孙一个怎样的世界,就会以不同的目光看事物;认识到世界是白白得来的礼物,必须与他人分享。既然世界已赐予我们,我们不可再从纯功利 的角度去看事物,将效率和生产力完全调节至符合个人利益。世代之间的精诚 团结不是一项选择,而是基本的公义问题,因为我们领受的世界,也属于我们 的后代。葡萄牙主教团呼吁我们承认此履行公义的责任:「环境本身是要被人 领受的,它是一份借用的礼物,每一世代领受它,然后留传下一代。」整体的生态学以此更宽广的视野为标记。 

160.  我们想给子孙和正在成长的孩子一个怎样的世界?此问题不只是涉及环 境,也不能一点点局部地处理。当我们问自己想留下一个怎样的世界时,首要 想到整体的大方向、意义和价值。除非我们愿意花气力处理这些更深入的议题, 否则我不认为我们对生态的关注能带来重大成果。我们若敢于面对这些议题,势必提出反问自己的尖锐问题:我们生存于世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此 世上?我们工作和奋斗的目标是什么?地球需要我们为它做些什么?只是简 单地说,应该关心后代,已不再足够。我们要看清人的尊严正受的威胁。首要的是,是否留下一个不宜居住的地球予子孙,这由我们决定。此问题对我们有极大的影响,因为这与我们旅居在世的终极意义有关。 

161.  我们不能再以嘲笑或鄙视的态度去面对末日预言。我们留给子孙的,可能是一堆废墟,一片荒凉及秽物如山。消耗的速度、废物、环境变化,已将地球的容量推至极限,我们那不可持续的现代生活方式只会化成灾难,一如已周期性地在世界各地出现的灾难。惟有依赖我们此时此地果敢的决定,才可减轻 现时失衡状态造成的影响。在他人承受灾难性的后果前,我们应反思自己的责任。 

162. 接受此挑战的困难,是与伦理和文化的低落,再加上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后现代世界的男女,面对个人主义广泛流行的危机,而今天很多的社会问题,也是与要求获得实时满足的自我中心文化有关,连同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 疏离的危机,以及生活上旁若无人的这种态度。父母冲动和浪费的消费模式,影响子女的消费模式,导致子女更难购置自己的住宅,为成家立业。再进一步来说,我们未能认真考虑到未来的世代,是因为我们无法扩展自己的视野,和无法顾及那些遭排除于发展之外的人。我们不只是要关心将来的穷人,也要关心今天的穷人,他们在世上的生命是短暂的,无法再等待下去。所以除了「加强世代间相互扶持的精诚团结,也迫切需要激发同世代的人的精诚团结。」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